政策动向与改革深化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要“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”,重点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资产单列管理,旨在破除科研人员“不敢转”“不愿转”的制度障碍。通过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,允许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向研发团队倾斜,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。此外,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被列为关键任务,强调通过完善法律保障和技术交易市场建设,为成果转化提供“安全网”。
全链条平台建设加速
为弥合科研与产业“断层”,政府提出加快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。例如,成都等地探索构建“中试+”生态,计划打造覆盖成德眉资的“一小时中试产业圈”,推动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过渡。同时,代表委员建议建设集成式数据平台,整合技术交易、投融资对接、知识产权运营等功能,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“超级市场”。
金融支持与资本培育
报告强调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,强化政策性金融对早期项目的扶持,发展“耐心资本”以缓解转化周期长、风险高的难题。部分代表呼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风险研发阶段,并通过科技信贷、保险产品创新降低企业融资门槛。
人才机制与评价体系革新
针对“双创型”人才短缺问题,两会提出深化产学研联合培养,支持高校设置技术转移微学位,培养兼具科研与市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在评价机制上,要求破除“唯论文、唯职称”倾向,建立以成果转化实效为导向的考核标准,并将“技术产业化率”纳入企业实验室评价指标。部分地方试点“科技副总”制度,推动高校专家嵌入企业研发链条,加速技术落地。
区域协同与生态构建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,增强辐射带动能力。例如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,为早期项目提供技术可行性评估;中西部地区则依托产业优势,承接东部科研成果转化。此外,代表委员建议深化创新联合体模式,由政府协调成果归属、收益分配等机制,推动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形成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协作网络。
2025年两会为科技成果转化绘制了“政策-平台-资本-人才-生态”五位一体的路线图。未来需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,例如明确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界定、完善中试平台的风险补偿机制等,真正实现科技创新“关键变量”向新质生产力“最大增量”的跨越。